让孩子接触铜臭
两个多月前,大概5月初,就“孩子接触铜臭”问题,接受《中国青年报》的书面采访。
问题如下:
北京一所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些”生意经”:集体(小团体2-3人)筹款买漫画书,借给同学并按日租5毛获得盈利;开私人小银行向同学筹募资金去投资,并支付较高利息;课间以1.5元的价格向同学出售1元的面包。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小打小闹”,但其中却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理财思路的巨大变化。有人认为这种行为不值得鼓励,以金钱为媒介而不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成才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从一名经济学者的角度来看,您是如何看待孩子们的这种行为的?
我的书面回答如下:
谢谢你给我有趣的问题。教育是为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并给他(她)自己带来最大福利做准备的。我认为这样一个原则是可取的:大人能做到的,就要求小孩也做到;大人能尽量做的,就要求小孩也尽量做;大人肯定做不到的,就从不要求小孩去做。
大人常常一厢情愿地要求小孩和其他小孩分享他最喜欢的玩具。这有点不实际。大人自己经常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跟别人分享吗?好像不是。那为什么要求小孩做大人不那么做的事情,等他长大,又重新适应真实的社会呢?我想,最好是把这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告诉他,演示给他看,让他知道,和别人分享——适当地分享——能让自己更快乐。
涉及到钱的问题,也是这样。你谈到的几个事情,一个出租书籍、一个集资投资、一个转卖食品,它们本身都是中性的行为,而且是将来孩子们到社会上一定会从事的行为。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些机会,让孩子们演习真正的生活呢?
出租书籍一定赚吗?书籍损坏了谁负责?投资一定赚吗?怎样安排学习与研究投资的时间?面包能这样出售吗?面包的价值是多少,而万一吃坏了肚子,损失和责任谁能担当得起?是不是得挑选别的物品来练习比较好?想赚钱,是对的,大人就都是这么想的!问题是应该把怎样才能真的赚钱的窍门告诉他们,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大人们是靠感情来维持关系的吗?即使是家庭内部都往往不是,那什么情况下分彼此、什么情况下不分彼此?这些都是学习和教育的良好机会。我看问题并不在这些”玩家家”项目本身,而在于连大人自己在真实生活中都没玩好,那怎么教啊?可能因此,他们就连这些项目都不让小孩接触了。但挡不住的,小孩将来迟早要遇到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早点利用这些机会教育呢?
在美国,周末常常有邻里摆卖活动,各家约好把用不上的东西摆出来卖(yard sale)。有时候,会看见一些小孩,那是连小学都肯定没上的小孩,摆着一整套玩具收银机,还真的能用的,卖一些妈妈烘烤的饼干,果汁等。大人去买,一点也没有表露出儿戏的表情,小孩们张罗,点钱,倒果汁,一点也不含糊,也没多给。我去买,也没露出什么异样的表情,但心里真替他们兴奋,想我小时候能这样玩就好了。
希望这回答了你的问题。祝好!
兆丰
相关阅读: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