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真假秋风折射方法论贫困

Posted on 星期一, 6月 30, 2008 at 11:18 上午

薛兆丰按:以下第一篇文章是秋风写的,第二篇是江小鱼仿照秋风的套路拼凑的,但真伪莫辩,我认为折射出秋风近年来时评的方法论贫困,尤其是对“道德”和“传统”概念的任意套用,以及对经济学方法的无的放矢。

第一篇:

尊重商业惯例不会有大错

秋风

住宾馆应当几点结帐?代表消费者利益的北京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呼吁宾馆将结帐时间从现在的12点延后到下午2点。代表宾馆业利益的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则说,还是12点结帐比较合理,其理由是,这是国际商业惯例。于是有人就说,不要扯什么国际惯例。

确实,国际惯例一词在中国有点被滥用的趋势,垄断企业就曾借口“国际惯例”,制定不合理的格式合同,侵害消费者权益。笔者不能肯定,12点结帐是不是国际宾馆饭店业的商业惯例,假如确实是,那么,废除这种商业惯例,未免过于轻率,也未必真正合乎消费者权益。

一项交易规则,假如实施了几十年、上百年而成为一项商业惯例,那么,大体上可以推定,其中蕴涵着无数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单个人的理智所能充分理解的。因而,对于它,最明智的态度是尊重它。即以宾馆12点结帐的惯例而言,这里面其实比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不同顾客的权益、也平衡了旅客与宾馆的权益。

从理论上可以假定,旅客的行为模式是相似的,那么,不论结帐时间定在那一点,对宾馆的利益都不会构成任何影响。唯一产生影响的是宾馆的人工成本与工作节奏安排,没有人愿意晚上上班,所以,宾馆会希望绝大多数保洁工作可以在普通人认可的工作时间内完成。结帐时间定在12点,似乎最有利于做到这一点。所以,从宾馆的角度看,坚持12点结帐的惯例,确实是有利益考虑的。

问题是,宾馆由上述惯例获得利益,却不会对旅客权益构成任何影响。北京消协提出延后结帐时间的理由是,12点结帐,旅客拖着大包小包吃饭很不方便,也没有地方午休,所以改到2点比较合适。问题是,要办理的入住的旅客因为前一位旅客没有结帐,拖着大包小包、没有地方午休,似乎也很不方便。

事实上,每个旅客会在不同时间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而这两个角色的期望是完全相反的: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早点入住,晚点结帐。只是,其他人也会有同样想法。当然,解决这个权益冲突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作为结帐时间,只要人人遵守,即可平衡全体旅客的权益。从理论上说,结帐时间的提早或延后不会对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全体旅客作为一个整体的权益产生任何影响。

消费者协会以为自己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但实际上似乎有点考虑不周,它准备扩大一部分旅客的权益,但后果却很可能损害另一部分旅客的权益。或许在消协看来,旅客不用入住,而只要结帐——这当然是荒唐的。

上述分析说明了一个常识:一项规则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普遍遵循的惯例,通常是各方经过长期、反复博弈、最终达成权益大体均衡的产物。因而,遵循惯例,人人方便,人人得利。当然,个别人在个别时候可能会觉得不便,但是,若各方都遵守一项经历时间考验的惯例,社会总体效率应当是处于最优状态的——按照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的说法,这也是关于效率的唯一可取的定义。

事实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充满各种惯例,法律不过是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规则集的一小部分。人类的大多数活动是由惯例调节的,商业领域也不例外。在现代国家诞生之前,商业惯例通常具有法律的效力,商业交易秩序几乎完全靠惯例来维持,现代民商法不过是把其中一部分以成文法律的方式书写下来而已。对于一个正常的商业秩序乃至社会秩序来说,习俗、惯例比法律更重要。没有法律,交易仍可进行;没有惯例,商业秩序则立刻崩溃。最奇妙的是,这样的惯例总会承认交易各方的平等地位,会承认个人的产权、自由。

当然,惯例未必总是合理。但是,依据某种理性的计算、利用权力随意变更惯例,通常会造成巨大的混乱,每个各方的福利很可能不会有改进,反而会减少。比如,将宾馆结帐时间从现在的12点调整到2点,作为一个整体的旅客不会得到任何收益,宾馆却可能凭空增加一笔员工加班费开支,不用说,这笔开支最终是要由旅客来承担的。

所以,明智的人会对惯例保持一种敬意。尊重惯例,其实就是尊重作为一个时间和空间共同体的公众的智慧,这种智慧通常与平等、公正等价值联系在一起。回顾现代史就会发现,滥用国家权力、以基于偏见或意识形态而人为制定的法律替代社会、商业惯例,比起惯例可能带来的不便,后果远为可怕。这类法律通常以忽视部分人的财产权、人为制造权利不平等为前提。基于任意立法之法律的商业秩序是否比惯例规制的商业秩序更公正、更有效率,还真是个问题。

中国经营报,2008,6,30

第二篇:

职业道德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

秋风(虚拟)

代表消费者利益的北京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呼吁宾馆将结帐时间从现在的12点延后到下午2点。代表宾馆业利益的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则说,还是12点结帐比较合理,其理由是,这是国际商业惯例。

如果说2点结帐对于这个社会的健全发育能产生什么积极作用的话,那大约就是,它促使人们更理性地思考商业经营与商业道德内在的责任关系。

商家在为自己的12点结帐辩护,但是,在面对那些被迫拖儿带女、大包小包被赶出门外的房客,2点结帐根本不是崇高的要求,而是一项底线性质的商业责任。它包含在商人的职业道德要求中,这样的道德要求,即便没有官方制定的《商业道德规范》,也仍然存在。

商业责任是社会对你的期待,而不是你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当然,你可以不管那商业责任,自由地确定自己的意见和行动——商业行为最终是自由可以选择的、因而一个承担商业责任的人始终是自由的——但如果由此导致房客遭受损害,那些流浪街头的房客,将要你承担责任,它可以转化为法律责任。即便幸运地没有发生可见的损害,社会也将谴责你。至于你是否自责,那取决于你的良心的发育程度。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责任,如果从事此职业者未能做到这一点,就会遭到社会谴责或者嘲笑。

这个事例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原理:如果人们放弃自己的商业道德和责任,那么,制度就不可能趋向健全。九十年代以来流行的制度主义告诉人们:制度很重要,有好制度就会有好人、好秩序。然则,这好制度又从哪儿来呢?它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商人不可能自觉去2点才和客人结帐,政府也不会自动地去监督他们。

因此,旅店不能光为赚钱,计算成本效益,而忽略了大众的2点退房的内在需求。伟大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就不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论证道德的重要性。若人人罔顾商业道德,那么好制度就只会永远停留在文字的想象之中。 

相关阅读

  1. 民主不是自由
  2. 思考宪政须忘记经济学吗
  3. 范美忠事件的法与经济学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