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什么令人丧失信心

Posted on 星期三, 5月 9, 2007 at 11:19 上午

薛兆丰2009年1月8日按: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当选后在今天首次发表正式演讲,公告其凯恩斯式救市大计(见这里)。地点选在我的母校乔治·梅森大学,而该校的经济系一向以与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著称(见这里)。让我借机重贴一篇十年前发表的文章以示立场。

什么令人丧失信心

薛兆丰
1999年3月12日《证券时报·财经周刊》

全球金融风暴后,受灾各国陆续步入经济衰退:市民积谷防饥,不愿消费;银行谨小慎微,不敢放款;企业负债破产,一蹶不振,信用危机已成事实。

凯恩斯干预主义哲学毕竟潜移默化了几十年,面对危机,普通大众自然渴望政府有所作为,他们怎么都不愿意相信,政府会真的没有办法。天既降大任于斯人,政府这时候如果还坚持亚当·斯密的“无为而治”原则,似乎就是懦夫。因此,人们常常听到这贴出人意料的药方:“现在只有利用赤字预算,才能恢复市场信心,刺激经济,走出衰退。”

这剂药日本服食得最多。1992年以来,日本各种刺激经济的项目已经用掉了大约80兆日圆(6780亿美元)。最近连派发购物券的办法都用上了,可是经济依然停滞不前。同样,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意大利到泰国,从南韩到巴西,都往往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里,依然扩张政府的支出,目的是刺激市民的信心。在御用经济学家的嘴里,这仿佛是以毒攻毒的良药。然而,这剂药,比它要医治的疾病还要有害。

其实,所谓的“信心”并不重要,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往往被高估了。我们要明白,在打仗时强攻山头,与在衰退中振兴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攻山头是一个“单”目标任务,所以“信心”和“激情”对达成目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经济事务却是一个“多”目标系统,只有市场价格才能指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光靠“信心”和“激情”是无能为力的。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价格体系,那么一个人即使信心再足,也还是无法断定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该投资什么、不该投资什么,该干哪行、不该干哪行的。理性预期理论指出,公众越是知情,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就越微,所以只有在封锁了消息的国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暂时奏效;但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里,市场不仅能够在刹那间对政策作出分析,还能迅速形成各自的对策,于是,政策的刺激作用就会被抵消。

可不是吗?市民明知道是刻意的刺激消费,明知道派发购物券会增大赤字,明知道迟早要加税,他们又怎能乐观起来?一个人认为自己穷,他到底是不是真穷,并不要紧;但别人为了证明他错了,就拿他的钱来拼命乱花,则必定令他真的变得更穷。政府为了赶任务,为了安抚民心而花钱,人民就会真的变得更穷。

让我们重温香港两位前任财政司的理财哲学吧。夏鼎基(Sir Philip Haddon-Cave)说:“我们绝不可以靠花钞票来走出衰退……政府开支的控制要非常严格。当收入比预期少时,开支就还要收缩。”彭励治(Sir John Bremridge)则说:“政府盲目的开支是不负责任的,那不能显示信心,只能显示出你是傻瓜。事实上,除了政府支出失控以外,没有其他东西会令我失去信心。”

相关阅读

  1. 析“体育经济”
  2. 飓风刺激经济吗
  3. 遇袭是祸不是福
  4. 扩张财政旧神话,东亚政客新说辞
  5. 通货膨胀与失业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