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遇袭是祸不是福

Posted on 星期三, 5月 9, 2007 at 11:25 上午

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后,经济专家纷纷发表意见,推测美国经济将会受到什么影响。有人说,那几幢大楼很值钱,里面死伤的各路精英更是无价之宝,所以美国经济将会节节败退,进入恶性循环;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美国政府将动用数以百亿的美元援助灾区,这笔钱会带动经济起飞,所以美国遇袭有可能是因祸得福,云云。

遇袭是祸不是福

薛兆丰
2001年10月1日

按:《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1年9月25日刊登旅美华人经济学者张欣教授的文章《美国经济可能因祸得福》。文章认为:“9-11事件对宏观经济有刺激作用”,原因是“美国国会批准了400亿美元的紧急预算。这些钱马上会用下去。创造了第一轮的需求和增收,估计一年内就会见效。这个开支增加又会继续创造下一轮的需求。美国宏观经济的乘数为2.5。如此推算,在美国经济目前不景气的时候,这400亿美元的增加开支,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最终增加1000亿美元……在一个经济已经不景气的时刻,财政开支的增加不失为一针强心剂。”

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后,经济专家纷纷发表意见,推测美国经济将会受到什么影响。有人说,那几幢大楼很值钱,里面死伤的各路精英更是无价之宝,所以美国经济将会节节败退,进入恶性循环;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美国政府将动用数以百亿的美元援助灾区,这笔钱会带动经济起飞,所以美国遇袭有可能是因祸得福,云云。

这两种彼此矛盾的见解,一听就能发现站不住脚的地方:几幢大楼和人命的确很宝贵,但那毕竟只是泱泱大国中不到百万分之一的小部分而已。每年都有飓风和海啸,常常都有大大小小的地震,死于交通意外和各种疾病的人也成千上万,这些对美国经济当然都有影响。美国经济为什么就没有节节败退呢?

另一方面,要是美国政府增大支出可以振兴经济,它事发前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几年前,中国国内有个学者,说洪水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和第三产业的振兴。这可谓荒唐透顶。就算人口迁移有利于第三产业的振兴,也用不着求助于洪水吧!同样,如果你接受那些经济专家的观点,认为政府花钱能振兴经济,能拉动多少多少倍的需求,那你就应该追问: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自行把大楼炸掉?

有趣的是,这两种荒谬的见解,有着相同的思想根源,那就“乘数效应”原理。的确,“乘数效应”是存在的:我多吃一个鱼柳汉堡,的确会连锁带动麦当劳的收入、商业区的租金和渔塘的养殖业,而我少吃一个,也会引发相反的“倒骨牌似的”连锁效应。

但问题在于,“乘数效应”不只一宗,而是有无数宗。不是说“乘数效应”不存在,而是说不能只盯着某一宗“乘数效应”。要知道,无数宗“乘数效应”会互相抵消,会互相排斥,其结果是无法预测的。

你说政府花钱能带动经济。是的,那是“乘数效应”。但那些钱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来自私人的。私人花的钱少了,所以拖慢了经济,那也是“乘数效应”。要争论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乘数效应”,而是哪一种“乘数效应”更大,是由政府花钱还是由私人花钱更好。

“资源是稀缺的”——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难就难在要自始至终牢记这一点。有些人即使已经成了有名的经济学者,到关键时候也还是记不住。

读者们不要相信那些发动战争有利美国经济的说法。大炮多了,黄油就必定减少。应该承认,在战争的初期,经济状况可能会因为政府增加开支而出现蓬勃的景象,但那只是暂时的,因为将来必定有许多可取的经济物品,会被大炮的生产挤走,人们将来的享受肯定会减少。

与此对照,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失业率上升,经济出现了萧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许多军工产业需要“关停并转”,因而造成了“乘数效应”的缘故。但是,这种不良的“乘数效应”只是经济的一个侧面,从另一侧面看,许多良性的“乘数效应”也正在发生。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衰退,就说结束冷战不好。生产大炮的人只会暂时失业,只要减少生产大炮,将来就必定有更多更可取的经济物品出现。

既然倒掉几幢大楼不足以破坏美国经济,而美国政府增加开支也不见得振兴美国经济,那么这场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对美国的经济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遇袭是祸不是福。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最根本的冲击是:人们醒悟到美国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安全国度了。

有人指责美国的情报人员是草包,事前竟然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这种指责太求全责备了。须知道,美国是一个开放社会,可谓无孔不入。当恐怖分子愿意蓄心积虑去死的时候,他们所采取的非理性的做法,往往是防不胜防的。只要美国维持现有的制度,她在防范国内恐怖活动方面,就注定是薄弱的。况且,美国即将展开持久的“报复”行动,这些行动反过来又会激发新的“反报复”行动。

以前,人们认为美国是非常安全的地方,愿意在那里投资,哪怕那里的回报率低一点——毕竟安全本身就是回报的一部分;但现在,既然安全性大大下降,人们为了规避风险,就会调整投资组合,减少在美国国内的投资。

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不在于倒了大楼和死了精英,也不在于政府和保险公司将要大洒金钱,而在于她变得不安全了。安全性下降,才是美国经济遇到的最大威胁,而航空、旅游、地产等行业则首当其冲。至于具体有多大的影响,有自知之明的评论员恐怕应该保持缄默,等到事后才发表议论吧。

后记:本文发表后,张欣教授不服气,再发表一篇文章,指出虽然资源是稀缺的,但也仍然存在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言下之意,是恐怖分子炸掉了大楼,可能会致使美国政府作出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举动。

张欣教授希望我再作回应,但我没有,因为我上文已经讲得明白:要是美国政府一早知道如何刺激经济,那他们为什么不自行把大楼炸掉?反过来,要是刺激经济的做法只是歪打正着,政府乱花钱反而优化了资源配置只是奇迹、只是纯粹的可能,那这种想法,跟认为“跳楼可能会增强体魄”又有什么差别?

读者应该区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先炸毁一幢大楼,然后拨款救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二是根据“万事都有可能”原理,炸毁一幢大楼,是否有可能发生一系列意外的连锁反应,导致了经济增长?

如果作者谈论的是前者,那么我认为它在经济学上(或者说常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作者谈论的是后者,谈论的是纯粹的可能性,那么恕我开个玩笑:我建议张欣教授试试跳楼,因为根据纯粹的可能性(而不是根据任何别的经验科学),他可能会变成超人。

事情又过了几个月。在一个酒吧里,我与一位赞成张欣教授观点的编辑朋友谈起此事,两人争论了一会。在旁的张五常教授听得不耐烦,一摆手,插嘴说:“一个国家,把全国的人全部打个半死,然后再花钱把他们的伤养好,再打到半死,再养好,接着再打个半死,再养好。如是者三次,全国的人都会死光。”五常顿一顿,补充一句:“不是打死的,是饿死的。”在座哄堂大笑。

我以为“灾害有益”论已被驳得体无完肤,怎料那位编辑朋友没等大家笑完,就一本正经地辩解道:“那当然要保证基本的饮食条件,再去打人……”

张五常教授只得高声称赞:“你也是个天才!”

2002年2月25日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