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是通胀的结果
央行的加息,是在通货膨胀的推动下,顺势“宣告”其名义利率的增量。假如在市场真实利率为3%的情况下,测得预期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央行便“宣告”其名义利率为8%。如此而已。这样的顺势宣布,对通货膨胀的成因毫无影响。要做到门外汉所说的“给经济降温”,只能靠减少人民币的货币量,而其中一条措施就是让人民币充分升值。
加息是通胀的结果
薛兆丰
2006年9月4日
中国中央银行十多年来首次加息,是在2004年11月,我当时在本专栏发表题为《还会继续加息吗》(见这里)的评论,主旨是两点:一,必须把加息放到通货膨胀的背景中考虑,加息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而加息本身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二,国内的通货膨胀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引起的,只要人民币不升值,通货膨胀就会继续,而中央银行就会继续加息。
事实如此。一年多过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死结虽然松开,但升值的步伐缓慢,而中国的出口势头依然强劲,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减,结果是人民币的通货膨胀持续。通胀之下,物价普遍而持续地上升,而以允许用按揭方式交易的房地产、以及牵涉金额巨大的基本投资项目为甚。这些现象,乃至最近中央银行的再次加息,都是必然现象。
围绕最近的加息新闻,经济学家纷纷发表评论:说“加得不够”的、说“加得太多”的、说“加息的决定是举足轻重”的。最近就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樊纲则表示:仅靠加息不足以为经济降温,还需行政手段加以配合。我认为,这些评论都是完全误解加息成因的结果。
经济学中没有“过热”这个概念。经济学者不应该总是把外行的概念挂在嘴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那样。究竟什么叫“经济过热”?如何衡量“经济温度”?又如何“给经济降温”?试图提出这些问题,并给这些问题作回答的人,都不是在运用经济学。
经济学中,只有“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流通量持续增长,致使物价普遍持续攀升的经济现象。在那些谈论“经济过热”的人看来,基础建设投资大是个问题,房地产价格高是个问题,劳动力工资增长是个问题,股市交易活跃是个问题,贸易顺差持续加大也是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经济过热”的问题。
然而,在只认识“通货膨胀”概念的经济学者看来,这些“问题”的本身,统统不是问题。相反,基础建设投资增大是好的,房地产价格攀升是正常的,劳动力工资增长是必然的,而贸易顺差持续加大是最不值得担心的。唯一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本身。换句话说,要是人民币的货币流通量保持合理和稳定,我们就始终可以高枕无忧。
樊纲说要为经济降温*,那么我问:“什么叫为经济降温?”如果说,要关闭一些本来能够盈利的私人电厂、停止一些本来可以批出的居住用地、少盖一些本来可以缓解居住需求的房子、减少一些轻工产品的出口,就是“为经济降温”,那么我同意,光靠中央银行加息不能成事,还必须辅以政府有力的行政干预。但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那么做?”如果回答:“为了经济能够达到均衡。”那么恕我追问:“你知道什么叫均衡?”
假如樊纲“为经济降温”的意思,是指专业经济学者所说的“压抑通货膨胀”,那我就不得不重申一个简单的原理:对特定行业的行政干预,对特定商品的物价管制,甚至对任何一种贷款的利率调控,都从来不对压抑通货膨胀有任何帮助。通货膨胀的成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流通量过大;而控制货币流通量过大的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中央银行设法减少货币流通量。
很多人、包括大部分经济学者,都以为中央银行有能力调控利率。绝对不是。利率是一个宏观汇总的经济指标,它是无数人在现货和期货之间进行自由交易而产生的结果。没有哪个个人或经济决策组织,有能力去调控这样一种由无数交易汇总而成的指标。
央行的加息,是在通货膨胀的推动下,顺势“宣告”其名义利率的增量。假如在市场真实利率为3%的情况下,测得预期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央行便“宣告”其名义利率为8%。如此而已。这样的顺势宣布,对通货膨胀的成因毫无影响。要做到门外汉所说的“给经济降温”,只能靠减少人民币的货币量,而其中一条措施就是让人民币充分升值。
注释:
樊纲:仅靠加息不足以为经济降温还需行政手段,《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2006年8月25日,见于新浪: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825/00002854418.shtml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