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依存关系
香港推行强制性中央退休金制度,它规定雇主和雇员各自承担一半的退休金供款。
神秘的依存关系
薛兆丰
1998年11月28日
香港推行强制性中央退休金制度,它规定雇主和雇员各自承担一半的退休金供款。
无疑,这个制度令雇主和雇员平添了一笔成本。这笔成本可以看成是“税”,也可以看成是“强制储蓄”。无论什么名堂吧,这笔新增的成本,事实上真的如政府所愿,是在雇主和雇员之间平均分摊的吗?
当然不是。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不仅微妙,而且神秘。当事人自己往往都难以名状,外人就更无法洞悉了。而这微妙的依存关系,决定了人们对共同责任和共同成本的分担比例。
不过,一贯喜爱用机械的观点看待人性、用控制的手段去操纵经济的计划官员,往往对这门分担责任的深奥“学问”所知不多。否则,他们就不会提出一连串一厢情愿的管制政策了。
实际上,无论退休金制度怎么规定,并没有人真正知道这笔额外的成本是怎样分摊的。经济理论充其量只能告诉我们,在整条经济链中,谁对别人的依赖大,谁就分担得多。
如果工人非常渴望工作,而雇主有大量选择余地的话,工人就甘愿降低工资要求,承担大部分的退休金供款。
在其他不同的条件下,实际担负起大部分退休金供款的,可能是到处招不到劳工的老板,也可能是对产品趋之若鹜的最终顾客。
反过来,政府减免某些税项,或者提供一些补贴,那么这些好处实际上又落到谁身上呢?道理一样,那些依赖性较强的人得到的好处较少,独立性较强的人得到的好处较多。
8月份,香港政府动用25亿港元推出了一项“中小型企业特别信贷计划”,旨在与银行各自承担一半的坏账风险,以便资助那些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的中小型企业。
愿望是好的,但是好处落在谁身上呢?现在有报道指出,受益的主要不是最有需要的中小型企业,而是银行本身和无需额外贷款的稳健企业。
原来,银行先主动将这笔政府贷款借给先前已拖欠了银行贷款的企业,用这笔钱冲抵先前的借款,结果,它们以政府承担一半风险的新债,冲抵了银行承担全部风险的旧债。这样,银行就将过去放款的风险转嫁了一半给政府,而出现问题的企业,并没有拿到真金白银的贷款来周转。
再有,资金周转越是困难的企业,就是越危险的企业,银行也就越不愿意借钱给他们。这笔“特别信贷”,最终也只能让财务稳健的公司受益。这个政策施行的结果,与当初拨款的初衷南辕北辙。
我不是要赞成这种“特别信贷”政策,而是要指出一个事实,即当政府要从社会上拿走一笔钱时,政府不可能知道实际上这笔钱最终是谁支付的,所以“劫富”的方案,结果经常令穷人雪上加霜;而当政府给社会发放一些好处时,政府也不可能知道实际上这些好处最终落在谁身上,“济贫”的方案,结果经常是给富人锦上添花。
其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总是微妙的,社会各成员在经济链条中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而要在事前准确地掌握千差万别的细节,是计划官员所无能为力的。
确定自己在某方面无知,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越能体会这种神秘的依存关系,就越不会自负地插手具体交易规划细节。但要人承认自己无知,不容易;对计划官员来说,就更难。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