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大跑:读“兆丰经济学”

Posted on 星期三, 5月 9, 2007 at 1:09 下午

对薛兆丰的高论,我一直存有看法,尤其对其“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还不够高”的观点表示过愤懑。不过,零碎读过他一些篇什,这个人的不随俗的确给我好感,于是买了他的文集《经济学的争议》,上下班地铁里读。想彻底了解一下,这个人为什么竟然有如此多的与“主流经济学家”不相同的看法。

读“兆丰经济学” 

大跑 发表于 2006-6-28 9:01:00

对薛兆丰的高论,我一直存有看法,尤其对其“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还不够高”的观点表示过愤懑。不过,零碎读过他一些篇什,这个人的不随俗的确给我好感,于是买了他的文集《经济学的争议》,上下班地铁里读。想彻底了解一下,这个人为什么竟然有如此多的与“主流经济学家”不相同的看法。
 
两天来看了两组多文章:一是《自由贸易》,一是《垄断与竞争》,还有《价格与管制》的前几篇,的确有不少卓识。比如:对顺差的看法;对通过竞争取得的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准确区分;用沉没成本来评估中国电信的IP电话成本实际上为零;肯定价格歧视的必要性;对微软的产品捆绑能降低交易费用的观点等,都很有见地。
 
这两组多文章改变了我对此人的基本看法,他的确是在用“经济学”分析问题。当然,对他的整体观感,还要到看完此书后在说。
 
不过也有一点要讨论的:那就是“政府的角色”到底该是怎样看。自由贸易理论是不错,但当今世界还是由一个个国家组成,一个个国家由一个个政府管理,而这些个政府又基本上是其“选民”的代表(不管是什么体制),“选民”中不乏利益集团,只要是利益集团,就一定会反抗其他利益集团、尤其是国外的利益集团来分享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么推导下来,政府又岂能存在于真空中呢?一方面,政府本身可能就是这些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联盟(比如*国,HEHE),另一方面,作为“选民”的强势集团,在利益受到或将要受到侵害时,恐怕也要对不为其代言的政府进行警告乃至谋划颠覆活动了。
 
所以,抽象的“人民政府”是不存在的。老百姓自然希望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物美价廉,但低效率的利益集团决不会答应这样的自由贸易政策。连欧美这样的滥觞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国家,其政府同样要搞反倾销,要拆微软,是他们不懂得基本的自由贸易理论吗?显然不是,那么,有何况中国呢?
 
在刚刚涨价的地铁里阅读这样的篇章,是别有滋味的。眼下,我每个月被地铁公司比以前多剥夺了10元,被出租车公司剥夺的就更多了去了。
 
这一点,薛兆丰那里还没有给我满意的阐述,希望他后面的篇章能给我的有益启示。

经济学是怎么回事 
 
大跑 发表于 2006-7-6 9:29:00
 

地铁里来回了一个多礼拜,终于翻完了薛兆丰这本387页的《经济学的争议》。
 
读这本书的初衷,根本上讲,其实不是对兆丰好奇,而是对经济学好奇,一直想弄明白经济学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有点好笑吧?我的专业虽然是历史学和管理学,但后来恶补了那么多经济学课程,亢奋地读了萨秒尔森、曼昆等很多著作,参加过不少公开半公开的学术沙龙,上下班的地铁时间,更是读了很多报刊的专栏,但是,说实在的,对一些现象的看法,我还是云里雾里的,没办法,只能怪自己愚钝。
 
但我辈七尺须眉,岂肯就此认输。读了许多经济学的书,就一定能搞清楚经济学是何物了?兆丰的文章清新洗练,关键是概念辨析得很利索,我要读读他,主要是要帮自己重新理一理基本概念。大凡犯晕,多半是给迷失了最基本的东西。象以前学习古代汉语的习惯,动辄就去翻《说文解字》,这本汉代的字典大抵就能告诉你某个字的“原意”。
 
我就是要重新找一找经济学最本质、朴素的原理。
 
书读到最后一篇《经济学能帮多大忙》,发现这些要点是很关键的:
 
1、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
 
“经济学上一解释人的行为的经验科学。解释的对象是可观察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不可观察的动机、愿望、理想、观点和感受。”
 
经济学的任务,是解释真实的世界。这是一个我所看到的关于经济学“最诚实”也是“最不谦虚”的阐述。说诚实,是指它实际上承认了经济学的局限性,我只能用我少数几条原理给你解释“是什么”,而解决不了实际上“该怎么办”。
 
春运火车票不够高,就会导致黄牛党,而黄牛党会给春运的旅客带来比涨价要高得多的福利损失。这是兆丰那个著名的观点。其约束条件是“车票是短缺的”,经济学的原理是供小于求必然带来价格上涨,如果要进行最高限价,就会有套利机会形成黑市,因此,“火车票价格(虽然涨了20-30%,但还是)不够高”。要解决这个短缺,只能增加供应,但供应目前是固定的,是“约束条件”。要解决这个约束条件,就是“该怎么办”的问题了,比如打破铁路垄断,多修高速公路和机票降价等等。因此许多争论实际上不是在一个概念上发生的,一个方面严守了经济学的范畴,一个方面则在谈经济学之外的事。
 
规范的经济学分析虽然守身如玉,但究竟又怎么形成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也是经济学清晰定位的厉害之处,凡是约束条件下的人的行为,无论是哪个领域的,都逃不过我那几条定理。这是它“最不谦虚”之处。最近我也在看兆丰的专栏,其实和他5年前讲的那些道理没有多大区别,就感到“幽默”油然而生:这个人,守着几条定理,利用世人犯糊涂,一碗清谈的饭吃到今,依然有鱼有肉!如果不是他聪明,就是芸芸众生的愚蠢了。
 
2、关于经济学的核心观念(定律)。
 
那这让薛兆丰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的神奇定律是什么。主要有三个:
 
一是“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利益最大化”基于个人的“价值估值”而不是个人之外的什么标准。
 
自由贸易理论是好的,那为什么“坏的”经济政策仍然盛行?就是特定约束条件下,人们追逐自身利益最大的结果。所以没有“超然”的政府,更没有抽象的“人民”政府。国际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问题讨论的起点:没有约束条件下社会福利最大化;但一般经济学是要承认约束条件、并且要找到这些约束条件的,然后研究在这些条件之下,人会如何按照自己的“价值估值”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二是“代价越高,需求量越小”。也就是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
 
这就是约束条件下人的选择定理。需求曲线的核心: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人们对某个商品所要支付的代价越高,那他就会减少需求而去谋求替代品或者放弃,这个时候是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下滑动;二是在其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收入增加或剧减),他可能就不会减少甚至增加对某个商品的需求,这个时候就是整个需求曲线的平移了。
 
房价上涨了,为什么买的人反而增加了?这个貌似符合实际的问题,其实是应该反过来,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正是因为买的人在增加,房价就一定会上涨。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上涨到一定程度,买的人就会减少。
 
三是“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也就是要建立“机会成本”的衡量观念。
 
我们买到了伪劣商品,但也难得去退货,就是因为退货的机会成本太高了,有这个工夫可以干很多别的有价值的事。这是比较简单的。政府要不要利用财政政策干预市场,这稍微有点复杂。中国加入或者不加入WTO的机会成本又怎么来衡量?就比较复杂了。但经济学会提醒你,在盘算怎么做可能更划算时,要考虑到资源是稀缺的。如果你要考虑退货,你要花费时间;政府决定投资拉动需求,政府首先要获得税收,而抽税会使社会生产和交易产生效率损失,政府投资而且会对其他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为社会资源是一定的,其他厂商决策响应政府拉动的修路的需求而生产水泥,但或许教育行业更需要投入。机会成本的衡量会使一项看似英明的决策变得如此愚蠢。
 
定律就这些,但这些定律到底能帮多大忙?兆丰说,它“确实提高了个人智力上的洞察力,但它无力支配各种现实力量的角逐”。在我看来,这个话是有内在毛病的,应该说这些洞察力恐怕又实际上提高了各种现实力量开展利益角逐的激烈程度。
 
世间万象,都是人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的相互博弈的结果。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有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有握手言欢的妥协,但最终都是个人价值估值最大的暂时平衡。
 
但其中很多人对现状并未表示满意,这也就是经济学日久弥新的原因吧,这样的条件下,兆丰的“陈词滥调”将依然有很好的市场。HEHE!
 
以上是下了地铁、来到办公室、读完最后两页后一气写下来的,看看表,花了我两个小时,是不是准确表达了我的“经济学是怎么回事”的综合读后感,我也不太清楚。立字为凭,供日后回来检查和提高吧。
 
今天上午没有急事要赶,天天这样上班多好。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