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货币政策不宜多变

Posted on 星期二, 8 5 月, 2007 at 3:44 下午

我的观点是:一,货币政策应该定下来,不能周而复始地变;二,中国经济体巨大,而且还在急速增大,所以不宜采用“货币局”制度;三,若实施“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应注意精简研究和决策机制,并尽量减少“酌情处理”的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不宜多变

薛兆丰
2006年3月19日《互联网周刊》

货币政策以稳定为佳,不宜多变,更不宜以满足多个目标为归依。要钩紧美元,人民币就可能出现通胀;要钩紧“一揽子外币”,人民币兑美元就有可能升值;要钩紧一揽子物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的幅度就必定更大。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

2003年,我在本专栏的《守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中提出:“两套较好的策略之一,就是盯死物价。让国内保持稳定的、接近零的通胀率,好让国内的生产和生活有一个可信赖的价值尺度。这样做的同时,也就得让外汇自由流动,让汇率自由浮动。对大国来说,无论从经济上考虑,还是政治上考虑,都似乎更合适这样做。”

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出的主要理由,是“中国是泱泱大国”,而且其经济实力正与日俱增,所以其货币不宜简单地与任何一种外币或多种主要外币的组合挂钩。这是说,在货币政策的取舍问题上,香港、立陶宛、阿根廷等曾经成功实施固定汇率的小地区,并不能给提供中国很有帮助的借鉴。

一条小艇,为了稳定,不妨跟旁边的巨轮绑起来,顺其涨而涨、落而落。不是说大船一定很可靠,只是说大船可靠的几率,要比小艇的高很多。然而,一艘仍在不断扩大的巨轮,就不太适宜与其他规模相当的巨轮捆绑在一起。原因之一,是其他巨轮的涨落,往往反过来会受到这艘大船涨落的影响。

只要一个人反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或者他反对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升值,那么他的主张就必定导致另一层的政策含义,即人民币的发钞机制应该采用“货币局”的方式进行。这是说,不管别人拿多少美元过来,我们都以不变的比率把人民币换给他们,同时把换来的美元存好,以备别人要换回美元时,可以再以不变的比率把美元还给他们。

若这样做,中国将损失巨额“铸币税”。什么意思呢?假设今天中国多了十只鸡蛋,是从无到有地生出来的。再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在人民币钩紧美元的货币政策下,美国人便可以多印一张美元,到人民银行换成8元人民币,然后把鸡蛋买走吃掉,而中国人则把换来的那张美元锁起来,并在“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帐本上多记1美元。鸡蛋就这么给老美吃了。

十只鸡蛋是小事,可十万只鸡蛋呢?二百万件衬衫呢?三千万双球鞋呢?为了钩紧某一种外币或某几种货币,中国人就不得不向这些货币的发行当局交纳这种“铸币税”。根据最新报道,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数额达8千亿美元。言下之意,是中国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发钞当局占便宜最大的国家。

当然,我不是说先前建议的“钉住物价”的方法万无一失。它的困难也不小。我们知道,物价水平是由成千上万种物品的价格构成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有时间滞后的问题,有物品质量不一的问题,还有政策性影响的问题,诸如此类。这好比学开车,要没经验的人走一条直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无数的困难。

更严重的问题是隐性的、制度性的隐患。一旦实施“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哪些才是应该盯住的物价”便会成为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的问题。货币发行当局的研究和决策机制会因此急速膨胀;同时,背后的利益团体也会努力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图使货币发行量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方向对自己一方更有利。

我的观点是:一,货币政策应该定下来,不能周而复始地变;二,中国经济体巨大,而且还在急速增大,所以不宜采用“货币局”制度;三,若实施“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应注意精简研究和决策机制,并尽量减少“酌情处理”的政策空间。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