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国际贸易中的胡说

Posted on 星期三, 5月 9, 2007 at 9:24 上午

中国加入WTO后,受损害的企业会发出警告:“中国还很弱,打不过外国的强者,所以要保护中国。”这时,我们心里应该明白,那是一种伪装的说法——受过训练的耳朵听到的应该是“我这个企业还很弱,打不过那几家外国先进企业,所以全社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保护我这个企业。”

国际贸易中的胡说

薛兆丰
2001年4月9日

中国加入WTO最棘手的困难,是政府必须与打着“民族工业”旗号的既得利益团体周旋,拒绝他们寻求行政保护的请求。而比较轻松的工作,则是加强对自由贸易的宣传教育,澄清一些根深蒂固的谬误,从而扫除思想和舆论上不必要的障碍。

我们先从“逆差”和“顺差”说起吧。“逆差”就是商品输入超过输出的贸易差额,即别国多卖了商品给我们,外国人赚了我们的外汇;而“顺差”则相反,表示输出超过输入。

无论是新闻报道、政经评论、教授讲课还是政客谈话,都似乎默认“顺差”是有利的,而“逆差”则是令人担忧的;也就是说,得到商品是不好的,赚到钱才是好的。其实,这种看法荒诞极了。

所有交易,只要能成交,就表明当事人认为“换取的东西”比“付出的东西”更有价值。这是交易的本质,也是交易能“同时”提高交易“双方”幸福的原因。所以,如果您以后再听到有人慨叹“微软在中国拿走了一个亿的钞票”,那么您就不妨同时欢呼“中国享受了微软一个亿的数据服务”。

相反的情况也有。只要有人为“外国人挖走了中国宝贵的矿产资源”而沮丧,您就可以为“中国人可以大吃麦当劳”而高兴。如果有人进一步说“矿产比麦当劳重要”,那我们就要反问:“您比别人更了解应该吃什么吗?”

我们面对的是“多边贸易”而不是“双边贸易”。阿拉伯人付钱给美国人,购买飞机、电影和钻井技术;美国人付钱给日本人,购买电视机和汽车;日本人付钱给阿拉伯人,购买石油。这是分工合作的必然结果,每个国家都会对个别的国家出现顺差或逆差,但总的收支必定是平衡的。

这跟个人的情况一样:出租车司机总是到油站买汽油,他只是“进口”汽油,从不向油站“出口”什么商品,所以他对油站始终存在庞大的贸易“逆差”;但是,为此担心根本是杞人忧天,因为在另一个场合,司机也只是向乘客提供服务,而不会向乘客购买商品,所以司机对乘客也始终存在贸易“顺差”。“逆差”和“顺差”相抵,收支总是平衡的。

退一万步,如果一个国家总是逆差,即“进口”总是超过“出口”,那岂不妙哉?相反,如果总是顺差,那岂不笨蛋?但那都是不可能的。真实的情况是,一个国家跟某甲的逆差,会被跟某乙的顺差所抵消,最终达到收支平衡。所以,美国的谈判代表连年抗议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就跟司机抱怨对油站的贸易逆差一样,并没有任何经济意义——政治目的则另当别论。

另外一类国际贸易胡说,来自“外贸收支结余表”。这张表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外贸情况。您将来肯定可以读到一些郑重其事的报道,说由于外贸收支结余出现了“赤字”或“盈余”,对社稷安危会有什么影响,云云。这种弥漫在财经刊物中的怪论,只需要三个段落就能戳穿,只是这三段稍稍复杂一点而已:

“外贸收支结余表”分成上下两部分,表的上半部分叫“经常账户”,它的左边记录“卖给外国人的、且离开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它的右边记录“向外国人买来的、且进入国境”的商品或货币。表的下半部分叫做“资本账户”,它的左边记录“卖给外国人的、但不离开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它的右边记录“向外国人买来的、但不进入国境”的商品或货币。整张表于是分成了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部分。

跟外国人每做一笔交易,就要在表上作两处记录。例如,中国人买了一辆美国汽车,并把它运进了中国国内,那么这种情况就应该在表的右上方记一笔;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把货币付给了美国人,而这笔钱仍然存在中国国内,所以就应该在表的左下方记一笔。右上方的一笔,跟左下方的一笔,数额是完全相等的。“外贸收支结余表”的编制,就是这么简单。

莫名其妙的抱怨却由此而起。人们惊呼“经常账户”(表的上半部分)出现了赤字!确实,“经常账户”出现了赤字,因为进口(汽车)超过了出口。但值得大惊小怪吗?只要“经常账户”出现赤字,那么“资本账户”(表的下半部分)就必定出现盈余,因为“外国人取得的、但仍留在中国”的资金必然增加了。

无论如何,整张“外贸收支结余表”必定是左右平衡的。阿尔钦(Armen Alchian)说得好:只要以后有人悲叹其中的“经常账户”出现了赤字,我们就可以庆祝其中的“资本账户”出现了盈余。反之亦然。

国家不是个人,也不是单个企业。如果一个外国的先进企业,打垮了国内的一个生产成本较高的落后企业,那么这对整个中国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买到了更便宜的商品,由此节省出来的资金和资源,可以抽调到别的生产上。“全社会的收益”必定超过“原来受保护企业的损失”。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息事宁人,把社会增加的收益,分出一部分来补偿失去保护的企业而已。

中国加入WTO后,受损害的企业会发出警告:“中国还很弱,打不过外国的强者,所以要保护中国。”这时,我们心里应该明白,那是一种伪装的说法——受过训练的耳朵听到的应该是“我这个企业还很弱,打不过那几家外国先进企业,所以全社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保护我这个企业。”

注:本文部分内容经授权改编自阿尔钦(Armen Alchian)《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