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垄断与坐享垄断
最近国内南方多个大城市出现燃油短缺,用户在油站门口排起长队,不少油站干脆歇业,而短缺现象更有向各地蔓延的趋势。后来政府部门及时出面协调,情况有所缓解。问题是,外界对出现短缺的解释众说纷纭,没有找到共识,这使得暂时缓解的油荒,仍然潜藏着重新爆发的隐忧。究竟是怎么回事?
制造垄断与坐享垄断
薛兆丰
2005年8月28日《互联网周刊》
最近国内南方多个大城市出现燃油短缺,用户在油站门口排起长队,不少油站干脆歇业,而短缺现象更有向各地蔓延的趋势。后来政府部门及时出面协调,情况有所缓解。问题是,外界对出现短缺的解释众说纷纭,没有找到共识,这使得暂时缓解的油荒,仍然潜藏着重新爆发的隐忧。究竟是怎么回事?
经济学家盛洪撰文认为,这是国内石油公司垄断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除日后再次引发油荒的根源,就要解除国内油产品供应链条上的垄断状况。而我则认为,批评垄断几乎总是对的,但油荒的原因并不在垄断。解除垄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可能要慢慢来;而消除油荒的潜在根源,却容易得多—只要解除价格管制就可以了。
首先要这样看:全球的石油供应是稀缺资源,基本上垄断在几大石油组织手上,这的确是事实,但这事实本身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妥。石油的储藏量就那么多,不掌握在这个人手里,就掌握在那个人手里。不管怎样,石油的储藏量都不会因此增加或减少。
然而,与某些经济学者的直觉不同,我认为石油这种稀缺资源,掌握在“有明确产权、有盈利预谋”的组织或个人手上,比掌握在“没有明确产权、声称没有盈利目的”的组织或个人手上要好得多,理由是前者更善于利用价格机制调整全球用油的节奏。
朋友,设想你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没有人来救你,也没有其他的食物,只有两条香蕉。你会怎么分配?我会选择今天吃一条,明天吃另一条。其他的方案不可取—今天全吃了,明天要挨饿;都留明天吃,今天就挨饿。
把问题放大,其实就是今天的石油开采和运用的模型。某些人或组织对石油资源的垄断,实际上就是把“开采权”、“收益支配权”和“出售权”三权界定给了这些人,让他们掌握全球石油消费的节奏。在既定的蕴藏量下,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这没有任何不妥。
显然,石油输出组织唯一的目的就是盈利。石油开采过量,油价下跌,利润会下跌;石油开采过少,即使油价上升,利润也会下跌。然而,就在石油输出组织这个能源垄断机构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全球石油消费的节奏得到了动态的调节,石油在时间的维度上的配置达到了最佳状态。
无疑,消耗石油带来的利润,很大部分都落到石油垄断者那里了。我开车到400公里外的城市见一个朋友,我得到的快乐价值40美元;我只要这么做了,就赢得了40美元的利润。可我得向石油商交付20美元的汽油费。也就是说,我赚得的利润(快乐),有一半到了石油垄断者手上(油费)。
可石油供应商凭什么分占我20美元的利润?天知道。经济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垄断者为什么出生在盛产石油的国度,永远是个谜;但既然他们占有了石油,那么他们把石油所蕴藏的“经济租值”拿到市场上兑现,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要知道,石油已经是他们的了,他们所有追逐利润的行为,实质只是在市场上改变其所有形式,即从实物转变为钞票而已。
这是从“租值”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制造垄断”与“坐享垄断”是不同的阶段。石油输出国组织因为造物主而赢得了垄断,中国的大石油商因为行政指令赢得了垄断,那是“制造垄断”阶段;这些垄断者后来利用价格手段调节石油供应,则只是“坐享垄断”的阶段。其要点在于垄断者本身并没有制造短缺。
那国内为什么出现油荒?价格不够高。8月28日在美国油站买的87号汽油,价格是每升人民币5.78元,而在深圳的90号汽油,价格只是4.09元。国内价格不够高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油价有管制,提价要事前通过层层审批。要解除国内油品短缺的隐忧,首先要放开油品的价格管制。
给作者留言(不公开):